在热闹的军工兵器研究所园区,李大爷和王阿姨是多年的邻居。虽然他们曾一同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但退休后的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李大爷曾在一家著名的国家军工企业担任装备研究员,退休后,他每月能领取到7384元的高额退休金,这让他能够轻松地环游世界,享受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而王阿姨,作为一位曾在一家小型企业任职数十年的老员工,退休后每月仅能拿到3238元的养老金。这使得她的生活捉襟见肘,常常需要精打细算才能维持日常开销。这种退休金之间的悬殊差距,凸显了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轨迹,同时也揭示了军工科技行业与传统企业间退休人员福利的巨大落差。幸运的是,养老金体系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据悉,从明年初开始,军工科技行业与传统企业的退休金差异将得到有效调控,这预示着更加公正和科学的养老保障网络正在构建,为每一位退休者提供公平合理的生活质量和保障。
第一,养老金并轨的背景
在2014年10月之前,体制内,也就是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是一条轨道,他们工作期间,自己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发放,领多少主要看工作年限和职级。
而体制外,也就是企业职工是另一条轨道,工作期间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根据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领退休金。体制内体制外2条轨道,所以叫双轨制。
双轨制下,一般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能达到80%-90%,就是说退休金能达到退休前工资的80%-90%;而体制外虽然自己缴金,但养老金仅有退休前工资的30%-40%,与体制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国家在2014年开始推行养老金并轨制,简单说就是体制内的人员,也需要像体制外一样,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实行统一轨道。
为了平稳过渡,规定了10年的过渡期,而今年刚好是第10年,并轨制在10月份将正式落地。
第二,并轨,对体制内和体制外各有什么影响?
关于养老金并轨对体制内人员的影响,国家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入职和退休时间,将其分为新人、中人和老人三类。
老人在2014年10月前已退休,其养老金按原标准发放,不受并轨影响。
新人指的是2014年10月后入职的员工,其养老金将完全按新规定发放。
中人则是在2014年10月前参加工作但在此后退休的员工,他们又分为过渡期内和过渡期后退休两类。
过渡期内退休的中人,其养老金按新老办法相结合的原则发放,确保待遇不降低;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中人,其养老金将与新人一样,完全按新办法计算。养老金并轨对中人群体的影响最为显著。
并轨前:
以老张为例,他在养老金并轨改革前已经退休。若他退休前的月薪为12000元,那么按照旧的计算方式,他的退休养老金为:12000*90%= 10800元。
并轨后:
小王是2014年后加入职场的,他离退休尚有35年的工作时间,因此他的养老金将按照新规定来计算。
我们假设未来30年内,社会平均工资和小王的个人工资都维持在12000元不变,且个人缴费比例为8%。
那么,30年后,小王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为:(12000 * 8% *12* 30) / 139 = 2040元。
他的基础养老金则为:【12000 *(1 + 1) / 2】 * 30 * 1% = 3600元。
因此,小王每月的退休金总额为:2040 + 3600=5640元。这意味着,养老金替代率从原本的90%下降至了约47%。
可以看出,在新的养老金制度下,公务员的退休金相较于之前确实有了明显的减少。
这也反映了养老金并轨改革在追求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对部分群体的实际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三,并轨后,体制内和企业工作退休后的养老金会一样吗?
虽然养老金并轨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退休人员和公务员退休金之间的鸿沟,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养老金数额会完全相同。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并轨后养老金的发放机制,它主要是根据个人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长来确定的。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通常会依据员工的实际薪资水平足额缴纳养老保险,且2014年之前的工龄全部视同缴费,确保了缴费时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相较之下,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不会按照员工的实际工资来缴纳养老保险。同时,体制外的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缴费记录出现中断。
此外,体制内单位普遍提供职业年金,且由国家财政全额承担;而在企业界,仅有少数公司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
即便在养老金并轨后,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普遍仍会高于企业退休人员,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较之前有所缩小。
总结
养老金并轨目的是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建立起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消除制度间的差异,确保广大职工在退休后能够享受到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满怀期待,希望更多如李大爷和王阿姨这样的退休人员,能够享受到更为公平且合理的养老保障待遇,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心与舒适。
祝好。